這項刊登於《Span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》的研究,追蹤了近千位民眾長達一年,累積了超過2萬多份問卷。研究團隊並不是簡單問「你今天好嗎?」,而是利用高階的統計模型,成功地找出「做了什麼行為,會帶來什麼樣的心理變化」。這項研究的結果,為我們提供了7個具體且有效的「心靈處方」。
減少接觸負面新聞(焦慮-1.1分,憂鬱-0.9分) 過度關注負面新聞,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一種實質的「毒性」。研究發現,從「不看」到「天天看」的轉變,會顯著增加焦慮與憂鬱程度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學會適度地過濾資訊,保護自己的心靈,是非常重要的。
維持均衡飲食(焦慮與憂鬱-1.0分) 「腸道菌群」被稱為我們的「第二個大腦」。均衡的飲食不僅是身體的燃料,更是大腦穩定運作的關鍵。避免攝取過多的高糖、高脂肪食物,多吃原型食物,能減少身體發炎,有助於預防憂鬱症狀。
多接觸大自然(焦慮-0.5分,憂鬱-0.4分) 親近大自然能讓我們的神經系統自然恢復平靜。這不是浪漫的想像,而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,早已編寫在大腦中的本能。不論是到公園散步、在自家陽台種植盆栽,或只是抬頭看看藍天,都能為我們帶來正面的影響。
4. 定期運動(焦慮-0.4分,憂鬱-0.3分) 運動就像是大腦的「清潔劑」,能有效提升效能。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互相強化的正向循環。您可以從健走、太極拳、游泳等溫和的運動開始,享受身心一起動起來的快樂。
5. 規律進行放鬆活動(焦慮-0.4分,短期效果顯著) 瑜珈、聽音樂、園藝等活動,能幫助我們的神經系統瞬間重啟。這類活動的關鍵在於「規律性」,每天花一點時間進行,才能產生顯著的效益。
6.確保水分充足(憂鬱-0.5分) 即使是輕微的脫水,也可能損害我們的認知功能。這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——只要記得多喝水,就能為您的身心健康帶來正面的改變。
7.面對面社交(長期益處顯著) 面對面的社交連結,是支撐我們心理健康的堅強後盾。雖然它不像其他行為能立即見效,但研究發現,在第8至22週後,其長期效益會變得非常顯著。在人生遇到困難時,真實的人際連結將是我們最強大的支持系統。
這項研究顛覆傳統,將這些日常行為從「經驗談」變成「科學事實」。雖然這些行為對焦慮與憂鬱的影響幅度可能不大,但它們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,且適用於所有人。它們就像是一套完整的系統,每個環節都能為您的心理健康優化做出貢獻。
在我們的第三人生,給自己最好的禮物,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心。從今天開始,試著將這些科學證實的好習慣,融入您的日常生活中,讓您的晚年生活更加平靜、快樂、充滿活力!
您目前有在實踐這7個習慣中的哪幾項呢?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經驗!